河洛之中觅初心

2018-03-03 19:28 48298人阅读 17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河洛之中觅初心

[复制链接]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图洛书,文明之光,
天覆地载,万类始昌。
千年古都,天下之中,
根在河洛,初心不忘。
(注: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之源。河图象天,洛书法地,河洛之中可觅天地“初心”,执两用中直入“众妙之门”。)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中有十六字真言,不可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论语》与《中庸》中皆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沙发 2018-3-5 21:4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耳: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淮南子·天文训》对它做了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故中也者,一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天地之“初心”也,宇宙万物之始也,可不通乎?许慎亦在说文解字中对“一”做出了精准注释:“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板凳 2018-3-5 21:4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7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思想博大精深,熊春锦先生总结为:
居于无为大道境(0),

妙用真精上德一(1),

娴熟运化阴阳理(2),

一炁含三观万物(3)。

地板 2018-3-7 00:1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7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图洛书与诗的“契合”

5# 2018-3-7 23:29 评论 收起评论

河图 圆十 平等和谐

  河图 圆十 平等和谐

宋 邵雍 诗一首

  宋 邵雍  诗一首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7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6# 2018-3-7 23:39 评论 收起评论

洛书 方九 平衡稳定

洛书 方九 平衡稳定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禅悟道与河图洛书
河图象天,洛书法地。
洛书若比拟人身,河图则为性灵之心。
道不在身,不在心,亦不离身心。道在身心之中,道在河洛之中。

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 2018-3-7 23:53 评论 收起评论
lyzjt 发表于 2018-3-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8# 2018-3-8 09:5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8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初心,其情状如何?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唐孔颖达疏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概言之,天地初心即指阴阳未分的太极气态。 这种混沌未分而又清净圆满的初始状态,是宇宙的本根,是万物生命的背景基础和能量来源。


    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气,即所谓“淳和未分之气”。其符号最初作“一”,天地万物,皆源于此。“一”者,整体而圆满无缺,先天之阳也;“朴散则为器”,一长横中断则为两短横,阴爻之象也。
                          

先天八卦横图:伏羲画卦次序

先天八卦横图:伏羲画卦次序
     


9# 2018-3-8 17:0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8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初心,又当如何寻觅?
    1、《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2、《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邵雍先天八卦

邵雍先天八卦

10# 2018-3-8 17:3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抟与河图洛书
    秦汉以后,河图洛书久已湮没。北宋高道陈抟接续文化,又绘出河图洛书与太极图,传世于今。


    陈抟有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上下句中嵌入“龙马”。龙马者,河图也。


    依据图书出世的神话传说,河图洛书亦称为“龙图”与“龟书”。

   
   

龙门石窟陈抟手书刻石“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龙门石窟陈抟手书刻石“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11# 2018-3-8 22:0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10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图与古揖礼的联系
    河图中有“五重天地,十方世界”,有阴阳双螺旋生命结构,她用简洁的黑白数象揭示宇宙的起源和运行规律,是天地宇宙的结构模型图。

                       

河图栓螺旋图式

河图栓螺旋图式

    《周易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河图与古代揖礼是相通的,揖礼就是人用双手、用身体姿势、用心在做“河图太极式”,表达“众生平等,和谐共生、与人为善”等的美好理念。中国自古即礼仪之邦,此言不虚。

                  

作揖图

作揖图



    揖礼,是古代的一种基本礼仪形式,其要点是:双手叠手于胸前、上体稍前躬、心态保持恭敬虔诚和宁静。叠手时,右(阴)在内,左(阳)在外。右手代表2、4、6、8、10五地数,左手代表1、3、5、7、9五天数。叠手展现的也是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双螺旋阴阳结构”。


    作揖,在民间简化为抱拳拱手式,武术界后来又出现了“止戈为武”的抱拳行礼手势。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既是对揖礼涵义的精辟注释,更是对万物生成与运行规律的高度概括。由此亦见老子科学思想的伟大,无以复加,震古烁今。

                                            

三生万物太极图(中黄为德一)

三生万物太极图(中黄为德一)

     中气者,德一之气也,宇宙万物之能量基础来源也(上图中阴阳背后的中黄心儿)。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
12# 2018-3-10 17:0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1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洛书与九州、明堂、井田制有密切直接的联系。洛书九宫是总源头。      

洛书九宫图

洛书九宫图
   

明堂图

明堂图

                     

禹贡九州图

禹贡九州图
               

西周井田制示意图

西周井田制示意图



    天以九数成之,地以九数成之。“九”代表传统一种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尚书》有“洪范九畴”篇,详细探讨治理国家的九类根本大法: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个西瓜切四刀,九块西瓜十块皮。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很能启发人的整体思维。    一个西瓜切四刀,从正面看只能看到九块(九宫洛书图),还有一块在后面,与中心那块前后是联通的。

            timg_image&quality=80&siz太极e=b9999_10000&sec=1520688131444&di=90ffcbe8.jpg


    河图的总数是55,洛书是45。
洛书与河图相较,少了十。
    十藏在洛书的后面(背景基础)隐而不现,洛书后面有无形的“十”。洛书代表一个显现的世界,后面还有一个隐藏的世界。
    阴阳(隐显)共生,互根互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尊阴卑只是人界(三界天地人)人为偏狭的局部规律,作为人自然应该自觉遵守这些秩序,但不可执著于外在形式。物极必反。应该牢牢把握天地善道的实质精髓,懂得变通而因时因事制宜,灵活应用。

    阴阳太极图非常直观地揭示了世界的“实相”。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应阴阳通观,执两用中,整体把握而不落偏颇。







13# 2018-3-10 18:08 评论 收起评论

禹贡九州图

禹贡九州图
十块皮timg_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20687675805&di=910aa2.jpg
lyzjt 发表于 2018-3-16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14# 2018-3-16 14:12 评论 收起评论
小楼东风 发表于 2018-3-1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心,这是一个新词,以前没听说过。
15# 2018-3-19 08:4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3-21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初心者,静则“常无心”,动则“以百姓心为心”也,道心也,圣心也。
16# 2018-3-21 22:5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4-8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指出:“修之身,其德乃真。”在五行五德修身实践中,必须纲领性地把握住实践的真修实炼,促成内在品行(格),品质的改变和外在品行的变化。

    内在之形和外在之行,都包含在品格、品质、品行这“三品”的建设之中。形质变化于内,古代用“刑”是指对内阴治之以天地法则之律;用“型”是指以土造模具,并且加上刑制的严格规范进行再造塑形;用“行”则有多重意义,行于外通常指行为改变于外,需要整体性地加以重视。
   “型”的修身隐喻藏决,在于首先要将“型”的上“刑”下“土”原义研究清楚。
   “刑”的原始写法是“井”加“刂 ”,组成“刑”。而“井”文却隐藏极大的天机地秘。“井”有“天以九数成之”、“地以九数成之”的用数奥秘,是九宫之术对天地法则规律的浓缩象形表意。“井”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九数之宫,以九数无边体德合道。太极炼型、玉液炼型、金液炼型的核心之秘,就是依照“天以九数成之”的法则,对心、性、命三大系统逐一进行九宫数和法的实践,进行“人法地,地法天”的同步,弄懂弄清楚“井”变“刑”到变“刑”,再到变化“型”、“形”等的沿革,抓住“内文明”产生文化的内核,也就易于理解“刑”与“型”的内含。

    老子说:“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物与器的匹配,物构型而器成型,构型于先而成形于后,以成器物。人本应为道器,只是因德不足而废止于常道之中,必须依靠修身、明德、求真的时间,而重新铸造成为道器。


    修身明德的实践,是以五德重新铸造,再造性命。以信土承载这种净化、提升、铸造,称之为“型”;以“仁木”承载这种再造,称之为“模”;以“义金”承载这种再造,称之为“范”。以信土为重新铸造的载体,以自然法则之刑为规范,再造的目的是成就大道,过程是证圣。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学倡导的修仁义,是属于以“模”、“范”这两种方式育人;而道学则是以造“型”这种方式育人,将信土与天道法则作为根本……
摘自《简帛五行经解释》——熊春锦著



17# 2018-4-8 00:1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18-4-8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楚简《五行经》节选

1、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释:这就区分了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同时,《五行》的经部分是子思的作品,而马王堆帛书的“解”部分则是孟子加以发挥。孟子的“四端”显然受到了“五行”提法的影响。而汉代将“五行”理解为“仁义礼智信”则是文本失传的原因,而产生的流变。“圣”作为一种德行与其他四个有点不同,在文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作为某一道德行为的意义并不清楚,更多地于知觉能力,尤其是听觉有很大的关系,它是直接关系天道的。“圣”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与仁义礼智是不同的。

2、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释:原本里第二章与第三章是合在一起的。仁义礼智圣在一起是“德”,仁义礼智合在一起则是“善”。德是内在的德行,不行于内的是“善”,是形于外的。这里区分了道德德行(外在的)与道德德性(内在的)。善,是人道,德,是天道。这里很有哲学的意义。

3、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释:在《老子》中有“绝圣弃智”,圣智连用。在“五行”篇也是如此。从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对应关系。孟学对“智”有点淡化。这里却突出“圣”、“智”。它从内在性阐述了德性的意义。无内在德性,则不可能有 “悦”、“安”、“乐”。可见,子思很重视内在的道德感情。

4、五行皆形于内时行之,谓之君子,士有志于君子道谓之志士。善弗为无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


释:善靠行动,德靠立志,智靠思考。“以上经1至4章,为五行一篇之纲领概说者也。盖子思之意,固以仁义礼智诸行为善,然以形于内而在中心者为本,以成德也。”



18# 2018-4-8 00:40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