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记忆——1981

2017-10-9 09: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72| 评论: 0|原作者: 伤感岁月


       在这年春天,父亲说,他去找了厂里房管科的同志,不日就能搬家。于是,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周日,父亲叫了车间很多工友集结在2号楼的楼下准备搬家。在大的家俱被运走后,母亲不停的指挥我们兄弟向来搬家的架子车和三轮车上放被子、暖水瓶、案板和碗筷。记得家里有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被我不小心摔到地上掉了瓷,母亲拾起后心疼的对我说,这是工友当年赠送给她和父亲结婚时的礼物,摔坏了难受。而这只掉了瓷的搪瓷缸,我们家在经历了几次搬迁后却一直没舍得丢掉,直到如今,母亲还在厨房用它在盛一些小物件。

       与筒子楼里的小朋友告别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心酸。那时,懵懂的我只感觉以后再不能去掏邻居家的鸡窝了,再看不见清澈见底的大沟了,再听不到每天早上7点厂门口播放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了........

       我们这年的新家在涧西的2号街坊,分到房子是个套间,而这个套间却是在只有一个大门的一套房子里。这套房子有一南一北两个单间、一个套间、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南北两个单间是邻居家的房子,我们家则住在这个套间里,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刚进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卫生间里有一个硕大的浴缸,当然这个浴缸也是两家共用的。

       邻居家是六十年代来支援洛阳的南方人,在我模糊的印象中,他们好像是从上海过来的。已经在筒子楼住惯的我很不喜欢这套新居,我总认为它太小,没有小伙伴的打闹、没有鸡蛋可以拾,傍晚没有家家做饭时飘来的香味。随着渐渐与邻居相处,那时我才知道鱼是可以清蒸的,点心不只在商店里才有,自己也是可以做的。对此不得不佩服南方人的烹饪水平。

       一个厨房一家可以使用一半,可共用一个卫生间却是个令人头疼的事。半年后,我家和邻居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如果有人在上卫生间,而此时又有人急着方便,那么急着方便的人要先到自己家看看是否是家人在里面,如果不是,那就到卫生间轻轻的推一下门向里面的人表示有人要急着如厕。而我那时有个上厕所必要拿小人书进去看的毛病。有次,我抱着一摞子“隋唐演义”小人书进卫生间时,不料被邻居爷爷碰个正着,邻居爷爷皱着眉头对我嘟囔了一句:“小赤佬,快些出来啊。”这句话直到如今我仍然没忘。

       这年的9月份,母亲领着我去小学正式报道。我的班主任姓刘,是个年约四十岁的东北女人。不得不说,她手中的一根教鞭把我们这些从筒子楼、二号街坊里来的孩子管的服服帖帖的。但她的教鞭却从不落在我们身上,而是猛烈的敲击在她的讲桌上。有时,敲击之狠,恨人之切的“啪啪”声简直就同浏阳小鞭一样清脆无比,由于那时我坐在第一排,所以,每次刘老师用教鞭敲击讲桌时溅起的粉笔灰总呛的我剧烈的咳嗽。她怎么这么有力气呢?

       上学的第二个月,母亲把哥哥用的绿帆布书包缝了又补作为我上学的新装备,装笔用的则是去上海市场买的铁铅笔盒,上面好像是印着”大闹天宫“的图案。在这个期末的时候,我终于带上了红领巾,那种对着”少先队之歌“行少先队礼时庄严肃穆的感觉您还记得么?是的,就是把右手举过头顶三十公分然后成135度弯曲,手指并拢目视前方。因为我在班里属第一批入队的,那种神气的感觉别提有多好了。红领巾虽说是粗布做的,可我在周日时也时刻把它围颈缠绕,因为无论我走到哪里或要见谁,我都要让对方知道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而且随时准备对人行少先队礼!

       这年的冬天,因为我手上冻疮的缘故,父亲从关林买来了煤炉子和十米长的铝制烟囱管道在家里安装了土暖气。那几节烟囱管道如同贪食蛇般的盘旋在距离天花板十厘米的上方。就因为这个暖气,在春节期间,父亲带着一家子回老城的时候,我还对着母亲抱怨着老城太冷,不想回去。每当这时,奶奶总是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帮我搓手,奶奶一边搓一边嘴里调侃着说:”大厂里回来的孩子变的精贵了,变得精贵了...........“

       这年在老城过的春节一家人气氛十分祥和,我很怀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