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忙种 力尽不知热

2019-06-04 22:53 15983人阅读 1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芒种 忙种 力尽不知热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9-6-4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芒种 忙种 力尽不知热
农谚说:“四月芒种一半茬,五月芒种光塌塌。”每年太阳到达黄经75°时叫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这个时节是农民最忙的时候,而偏偏在芒种时易出现降雨,故农民既要抢收已成熟的小麦,又要抓紧时机在大雨来临前,抢种玉米、谷子、芝麻等秋作物,五黄六月争回楼”,所以此时也称“忙种”。

























转贴视频
https://v.ifeng.com/c/7nEZrvbMmCO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9-6-6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个十年轮回的帖子
新《观刈麦》
翟智高 原创 | 2010-06-06 15:20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0-6-6/380192.aspx
读白居易《观刈麦》,看神龙剑客“金色麦浪”有感:
     翟智高

  2010年6月6日 庚寅四月二十四 农历二十四节,今日芒种。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小麦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抢种最忙的季节,故称为“芒种”农谚曰:“四月芒种一半茬,五月芒种光塌塌。”农历二十四节的芒种出现在四月时,麦收到此时会收获一半,故为"四月芒种一半茬"。如果芒种出现在五月时,麦收到此时会收获光了,故曰五月芒种光塌塌”。古代几千总结的自然规律,天道如此。今年中原冬小麦区雨水较多,风调雨顺,小麦虽贪青晚熟,但籽粒饱满。麦泛青,憋满仓。谷子泛青,一把糠”,今年麦子大丰收无疑。
  下一个农历节气是夏至,时间是2010年6月21日,农历庚寅年五月初十。农谚云:“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喝香油。”就是说,夏至这一天如果出现在农历五月上旬,预示今秋雨北部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水较多,风调雨顺,不论种什么都会有好收成,种芝麻更会大丰收,有了大量芝麻,不种芝麻的人也能喝到香油

读白居易《观刈麦》,看今年金色麦浪滚滚丰收景象,特作
     新《观刈麦》
      翟智高
麦熟在一晌,喜看金麦浪。依然暑土气,炎夏仍如常。
农村换新颜,五月不再慌。今有收割机,不用挥镰忙。
刹那一瞬间,麦子全割光。村姑盈盈笑,东西来回忙。
小伙更勤奋,麦籽满满装。只用编织袋,老妇坐一旁。

田家少暑热,颗粒已归仓。种田不纳税,丰收不纳粮。
虽无钱万贯,农家盼小康。中华几千年,何代有此象?

尧舜倘再世,亦羡华夏祥。
-----------------------------------------------------------

图,金色麦浪。农民希望
抢收快打,颗粒归仓。

关注三农,纪实图片

























===========
附:《观刈麦》
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题原注云:“时为盩厔县尉。”盩厔,今陕西周至。
三十六岁的白居易于元和二年(807)任陕西周至县尉时所写,是诗人早期一首著名的讽喻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诗文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农人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诗人看到拾麦者,描绘出令人心酸的场景。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大家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割麦者和拾麦者,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揭示了那时农民的辛苦,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首诗是白居易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白居易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沙发 2019-6-6 19:24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