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游走23】龙门山色与伊阙

2017-11-25 10:10 32799人阅读 32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河洛游走23】龙门山色与伊阙

[复制链接]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龙门的评价。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既有佛龛造像,又有温泉增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在欣赏龙门山色时,留下了诗篇无数。韦应物是从“伊阙”的角度来看龙门的,他写道:“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他说“伊阙”的形成,并非出自天然,而是因为大禹治水,凿龙门,平息水患,使百姓安居。他又说:“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讲的是游人一旦来到龙门,看到这里的绝佳山水,就忘却了一切烦恼,久久不忍离去。
IMG_8651.JPG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655.JPG
沙发 2017-11-25 10:1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观赏龙门山色,总是从龙门东山或伊河东岸起句:“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一条秋水琉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白居易在这里根本没有提到山色,他写了花,写了树,接下来集中精力写水,而且说水是“琉璃色”,很透明。其实山、树、花、草都是山色的一部分,甚至连那深山古寺、挑水的和尚、进香的香客,也都是山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刘长卿来龙门,是什么都看的,也是什么都写的。他写道:“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千龛道傍古,一鸟沙上白。何事还山云?能留向城客。”他不但写伊水,而且写佛龛,写沙滩上的鸟,写山上的白云,最后还发出一番感慨。可见古人观山景,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体验。
IMG_8656.JPG
板凳 2017-11-25 10:1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709.JPG
地板 2017-11-25 10:1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门,古称伊阙,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阙,是我国古代建筑在城门、宫殿、陵墓、祠庙前的两个高大对称的建筑物,两物之间空缺如门,作为道路,称之为“阙”,后来帝王住所皆谓之“宫阙”。阙的用途主要是表示大门。洛阳之南5千米处,山壁陡峭,龙门山和香山隔伊河夹岸对峙如门阙,伊水经其间北流,这里古称“伊阙”。
         伊阙之名始于东周,《战国策》中记:“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伊即伊水,阙即大门,故而伊阙即伊水之门之意。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一书中说:“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北流,古谓之伊阙矣。”到了隋代,炀帝始将伊阙称作龙门。
IMG_8718.JPG
5# 2017-11-25 10:1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719.JPG
6# 2017-11-25 10:1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背依洛都,面对三涂,左望嵩岳,右眺秦岭,形成了“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引发了许多令人惊叹而又神奇的传说故事,其中以“大禹治水”、“龙门开不开”、“鲤鱼跳龙门”最为著名。
        古代文献中记载,是大禹开凿了伊阙。如《淮南子》一书记:“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又如《越绝书》中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倒海,东注于东海。”唐代以降,凡来洛阳凭吊龙门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呕歌,诸如唐人刘沧的“禹门烟树正春色,少室云屏向晚晴”;宋人吕公著的“中分洪造夏王力,横截大山伊水流”;金人魏搏霄的“少室右臂禹所断,开排清伊来高寒”;清人汤右曾的“山断似存神禹迹,天晴犹见洛阳城”等等。这些记载,都认为大禹开凿了龙门,后世人们更加赞颂禹的功绩。
IMG_8724.JPG
7# 2017-11-25 10:1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732.JPG
8# 2017-11-25 10:1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门开不开”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位放牛娃长年在龙门山上放牛。有一次,他突然听见从山底发出“开不开”的问话。放牛娃十分惊奇,回家后告知母亲。他的母亲意识到是神在发问,就对他说:若再听见“开不开”的问话,就答“开”。放牛娃依照母亲的话,回答了那个奇妙的声音,顿时轰的一声巨响,大山裂开了豁口,聚集在山南的伊水,汹涌澎湃的北流而去,龙门的险阙形势就这样形成了。
IMG_8733.JPG
9# 2017-11-25 10:2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737.JPG
10# 2017-11-25 10:2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杨广将伊阙改称为“龙门”之后,其传说故事又有新的发展和演化。“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卿》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IMG_8739.JPG
11# 2017-11-25 10: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777.JPG
12# 2017-11-25 10: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在解释伊阙形成原因时,古人多沿用了这些神话传说故事。那么,伊阙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现代地质调查表明,伊阙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结果。龙门山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整体抬升,形成基本山态,同时流经本区的河流垂直侵蚀岩石较脆弱的地方,长期作用下形成了“V”形峡谷。也就是说,龙门山内纵横交错的溶洞长久被流水冲刷,发生剧烈变化,形成一道峡谷。因此,伊阙是在龙门山不断抬升和伊河下切侵蚀作用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经大禹、白居易等率众辟凿,方为今伊阙龙门之势。这是天功与人力的杰作。
IMG_8815.JPG
13# 2017-11-25 10:2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842.JPG
14# 2017-11-25 10:2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类似,龙门石窟在建造时也选择在河流切割山地而成的峡谷崖壁上。这里风光秀丽、山水相连、僻静幽深,加上石质良好、适宜精雕细琢,成为龙门石窟开窟造像的最终选址。具体而言,龙门石窟的建造选址主要受到历史和社会人文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IMG_8799.JPG
15# 2017-11-25 10:2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813.JPG
16# 2017-11-25 10:2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历史和社会人文因素方面,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龙门石窟的开凿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其次,洛阳当时重要的都城地位,龙门作为交通要塞、洛阳的南大门等因素,也是导致在龙门建造石窟的原因。
IMG_8903.JPG
17# 2017-11-25 10:2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04.JPG
18# 2017-11-25 10: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龙门向为洛阳山水胜景之处,历代都有诗词赞誉。这里符合传统“风水”的选址原则,实乃得水藏风之所。这里石质优良,适宜精雕细琢,无论大小造像,皆可栩栩如生;山体内天然溶洞众多,顺其自然,省时省工,诸如古阳洞、莲花洞、火烧洞等均在溶洞基础上开凿而成。另外,龙门与洛阳都城的距离适中,仅十余千米,具有洛阳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IMG_8906.JPG
19# 2017-11-25 10: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07.JPG
20# 2017-11-25 10:2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在伊水两岸的崖壁上,自北魏以至唐宋,大规模开凿达400余年,雕凿出如蜂巢般密布的石窟,南北长达1千米,至今保存有2345个洞窟,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80多座,成为我国北方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万穴列岩壁,三龛独雄夸”,“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它们与龙门山色相映生辉,成为洛阳最负盛名的风水宝地和城市名片。
IMG_8908.JPG
21# 2017-11-25 10: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09.JPG
22# 2017-11-25 10: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10.JPG
23# 2017-11-25 10: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11.JPG
24# 2017-11-25 10: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12.JPG
25# 2017-11-25 10: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13.JPG
26# 2017-11-25 10:3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914.JPG
27# 2017-11-25 10:3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1-25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送完毕,谢谢观赏
28# 2017-11-25 10:35 评论 收起评论
洛阳_平常人 发表于 2017-11-25 1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美伊阙,洛阳名片。
29# 2017-11-25 10:37 评论 收起评论
大猫王 发表于 2017-11-2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涨姿势啦
30# 2017-11-26 10:31 评论 收起评论
stone-river 发表于 2017-12-6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的不赖。
31# 2017-12-6 17:54 评论 收起评论
南方人可难看 发表于 2017-12-6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好片,对龙门我又更了解了一步,解决了我好几个疑惑,谢谢楼主。
以后给外地朋友讲龙门也有了基础,光听到这些,已经让人心感神往。
原来龙门竟这么神奇,再次感谢,大美龙门,中华圣地!
32# 2017-12-6 22:43 评论 收起评论
阿新zz 发表于 2017-12-1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美图,欣赏!
33# 2017-12-19 11:20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