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琐录】治河大王黄守才

2017-12-10 13:11 16364人阅读 4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琐录】治河大王黄守才

[复制链接]
守望者(亚修) 发表于 2017-12-1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治河大王黄守才
    黄大王,名守才,字完三(又字英杰),号对泉,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人。其先祖郡望晋阳,世居洪洞。元朝末年迁居偃师。其父德教,是一位读书人。母刘氏为刘尚志之女。黄守才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腊月十四日,20岁时迎娶杨冲悌之女为妻,生3子:长子起云,次子起龙,三子起鸾。清康熙二年(1664)腊月十四日病逝,享寿62岁,葬偃师市佛光乡九龙角上。乾隆三年(1738)皇帝封黄守才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黄守才终身未仕,其“王位”是他谢世74年后,清朝皇帝给他的封号。
      黄守才自幼父母俱逝,由舅父刘氏抚育**。舅父是个船工,一方面令其洗练水性,操持船务;一方面严格督责他读书。黄守才天子聪慧,颖睿敏思,潜心研读历代治水方略。15岁时往登封嵩阳书院寻访程夫子遗书,研究《禹贡》中的治水之道。虽家道不富,但能勤学不辍,40年后于书无所不通。许多读书人求他讲解经义,他都能开发大义,显微阐幽,许多是释家都没有讲到的,各地来求教的屡满户外。黄大王就是这样一个自学成才、学识渊博、誉满桑梓的儒者。
      王庄村位于伊水之滨,原名大由镇,黄守才被封王后,易名为襄济王庄,简称王庄。因伊、洛二水连年泛滥,下流黄河又常常决堤为患,村舍淹没,庄稼被淹,百姓流离,衣食无着。黄早年以船为业,识水性,懂河理,喜读书,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继承神禹治水大业,谋划治河事务,指导官民开淤泥,通河渠,卷档埽,退水患,利国济民,屡建奇功。《通志》、《河南府志》、《偃师县志》等史志,对黄守才治水济民的功业均有记载。
      明崇祯八年,谷水、洛水交溢,淹没村舍,洛阳城被淹,洪水几乎淹到了福王府。福王听说偃师黄守才识水性、善治河,就命洛阳县令请黄守才去治理。黄守才查看了谷、洛两河的形势,很快拿出了治理方安。洛阳县令按他的治理,两条河的洪水很快就退下了。福王把黄守才请到福王府,热情款待,留住数十天,才送他回家。临行前,福王还赏他很多银子,黄守才都婉言谢绝,没有收受。
      顺治元年,黄河封丘段金龙口溃水北流,粮道淤塞,清廷命工部侍郎周堪庚去治理。他花费银子数十万两也没有治住,就亲自来偃师请黄守才去指导治理。黄守才指导民工治了3天,河水归了故道,粮道遂通。
      清顺治二年,金龙口大堤再次决口,清廷又命大臣修复,限日竣工,而费金数万未能告成。就命令山东的一位县令道颍川,求黄守才帮助堵复河堤。黄守才急忙赶到金龙口。他先召集河夫们献策,有个河夫叫党柱,愿亲自赴水中把卷埽送到决口处堵住水,让民工们填土复堤,很快使土堤合拢,其攻告成。此事在长期流传中,掺入了神话色彩,而其事确有记载;当时有河工夫头党柱助黄堵口牺牲,受封为“党将军”。黄守才不仅富有治水经验,还注意理论研究。他曾说:“善治水者,惟思所以除水之害。”他在治水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古人治水的理论和方法,著有《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惜今已失传。黄守才开淤泥,退水患,治水济民,攻并神禹,泽被中州。河洛之间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时人称之为活河神,在河岸建祠堂纪念的很多。每年腊月十四日是黄守才生日,善男信女举办迎神赛会,祈求赐福,保佑平安。为此,黄守才曾说:“此非敬我也,我尚生存,何祀之有?。”黄守才谢世后,清乾隆、嘉庆、咸丰、光绪诸帝累赠封号,御赐匾额,要“黄大王”“上管三门七井,下埋九江八河”,把他搬上了神坛,还在他的家乡王庄西数里处建有“黄大王庙”,大殿中神龛内有木雕坐像,庙宇巍峨壮观,每年春、秋、诞辰三祭,历久不衰。
      黄守才生前即崇尚科学,不信鬼神。据《黄守才事迹记实》记载,本县有块石碣上,忽若云若雾,好事者假托仙霞,观者若市。黄守才呻之曰:“此湿热熏蒸也,何仙霞之有?”遂扑石碣,云雾亦散,众惑皆释。顺治十年,薛家口密林中有炮声火光,树木几焚,居民讹传龙为蜘蛛所败,观者如堵。黄守才至,醒之曰:“此雷之从此处起也。”众惑皆释。黄守才临终在给他3个孩子的遗书众写道:“吾生平所学,圣经贤传,正心诚意,去做学问。有谈及水性者,亦载于《禹贡注疏大中讲义》。”黄大王不信鬼神信科学,勤学不辍,正心诚意做学问的精神,可见一斑。
      明清以来,在伊洛河下游及黄河中游沿岸,黄守才威望甚高,民众为他修建的庙宇很多。洛阳城南关一带修建有黄大王庙,一是马市街黄大王庙,二是小石桥东边黄大王庙,这一带船工很多,人们为保佑船只和水手们平安,特意建筑了庙宇,供奉治水能手黄守才。
    刘德庆老先生说:小石桥黄大王庙,有正院和靠城河偏院。大门一间,厢房东西各三间,正殿创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坐落于庙院中心,面阔3间,基本呈正方形,砖木结构,歇山飞檐,青瓦覆盖,九脊六吻兽,花脊图案清晰,周围斗拱交错,四角铁马叮当,大殿内部为四柱大梁,均彩绘,四角斜梁上,饰垂花式寿桃,梁柱接榫处有雀替,脊檩上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六月初三日创”字样。据传,大殿门外正中悬挂一块大型匾额,上书“威宣式遏”。偏院是灶火和仓库,后来西边偏院卖给了偃师的寇家兄弟开染坊。
   
stone-river 发表于 2017-12-1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涨知识。
沙发 2017-12-11 11:58 评论 收起评论
沉默流沙 发表于 2017-12-11 1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板凳 2017-12-11 15:05 评论 收起评论
城事版主 发表于 2017-12-15 2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地板 2017-12-15 21:32 评论 收起评论
lyzjt 发表于 2017-12-18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理水患,造福桑梓。可敬可敬!
5# 2017-12-18 11:40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