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246】洛陽漢魏石經與石經研究

2017-10-15 21:20 39336人阅读 27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246】洛陽漢魏石經與石經研究

[复制链接]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陽漢魏石經與石經研究
    主讲: 晁会元老师
    主持:伐木工老师

    一、太学石经创立

    太学首立于汉。西汉初,盛行黄老之学,主要依靠私学传授。武帝时,董仲舒上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武帝采之。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讲《易经》《诗经》《尚书》《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世称九经。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开阳门外兴建太学。永建元年(126),太学扩建,建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01.jpg

IMG_5292.JPG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学石经
    儒学被定为官学,以皇室“兰台漆书”为评定正误之标准。汉代对经学解释的流派不一,五經博士《經》、《傳》傳授有嚴格的師法和家法,《經》文章句在傳抄過程中多有舛誤。桓、靈之際,经学之争激烈,甚至以賄修改經籍而合私文。
    《後漢書•蔡邕傳》载:熹平四年議郎蔡邕和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西汉“金日磾”和东汉“马日磾”mi/di,二人姓名里的“日”,都读而不读,)等人,乃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
    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刊歷時九年告成,由蔡邕、堂溪典等书石。
    太学石经立於都城洛陽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镌刻四十六碑,高一丈许,广四尺,兩面刻,駢羅相接。《後漢書•蔡邕傳》云: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可見當時盛況。
02.jpg

IMG_5299.JPG

沙发 2017-10-15 21:2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石经经数:三说
    《后汉书·灵帝记》、《卢植传》、《儒林传序》、《宦者传》記載"五经";《洛阳记》列举的有《尚书》、《周易》、《公羊传》、《礼记》、《论语》五种;
    《后汉书·蔡邕传》、《儒林传·张驯下》,则说有"六经"
    《隋书·经籍志》则说是"七经。列举的则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
    也就是说,此先诸书所记石经经数有五、六、七经之不同。
IMG_5294.JPG

板凳 2017-10-15 21:2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汉石经的石数:五说
      1 ()戴延之撰《西征记》言四十枚
      2、晋·陆机《洛阳记》稱四十六枚
      3、《洛阳伽蓝记》記載四十八碑
      4、东魏杨炫之《水经注·谷水篇》四十八碑是魏三字石经
      5、《北齐书·文宣帝纪》说有"五十二枚",说法纷异不定
    现在通行的说法出自王国维。王国维认为,经数以《隋志》所记最准确,有:《魯詩》《周易》《尚書》《儀禮》《春秋经》《公羊傳》《論語》。
    石数以《洛阳记》所记最准确。《洛阳记》云:"太学在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四十六枚。
IMG_5296.JPG

地板 2017-10-15 21:2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经以一家本为主,除《春秋》而各有校记,列学官诸家异同于后。
    《诗》用鲁诗本,有齐、韩两家异字;
    《易》用梁丘氏本,有施京氏”“孟施京氏等文字;
    《尚书》爲伏生所傳,歐陽注本;
    《春秋经》無传,后不见校记残石;
    《公羊传》以嚴氏本刻石,顔氏語,異同。存顔氏異文於《校記》。
    《仪礼》殘石有戴言等文字,可證二戴之學立於學宮。然鄉飲酒第十殘石出土,明確石經《儀禮》十七篇目之排序,又知爲大戴禮以小戴校其同異。
    《论语》用张氏《鲁论》,有盍、毛、包、周诸家异字。
    七经共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这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熹平石經》是漢隸成熟期方正平整一路的典型。因是官方巨制,書丹者又是蔡邕等一流的國手,其字結體方正,字字中規入矩,一絲不苟,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雍容典雅,恢宏如宮殿廟堂。
IMG_5301.JPG

5# 2017-10-15 21:2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时立于学官的十四博士,皆为今文经学,石经依据今文经学引起古文学派的不满。《后汉书》卢植传》载:植上书求以古文学派所传的《尚书》《礼记》刊正碑文,东汉末年,孔府于壁间发现早已失传的古文字书《古文尚书》等先秦经书。曹魏正始二年(241),在洛阳以此本刻石《尚书》《春秋》《左传》。每字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成,又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这是我国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其中古文一体,据载是先秦古文字,在我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IMG_5302.JPG

6# 2017-10-15 21:2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石经经数有二经、三经二说。
    《西征记》、《洛阳伽蓝记》载《尚书》、《春秋》两经《隋书经籍志》记有《尚书》《春秋》,六朝及唐初人记载均如此。《旧唐书》经籍志》云有三字石经《尚书》古篆三卷,《左传》十三卷。宋洪适《隶续》录洛阳苏望刊魏石经遗字,除        《尚书》、《春秋》外亦有《左传》桓七年传9字桓十七年传26字。
三字石经经石之数,古代记载不一。《西征记》《水经记》《洛阳伽蓝记》分别有三十五版、四十八枚、二十五碑之说。
IMG_5309.JPG

7# 2017-10-15 21: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太学石经毁亡
    石经毁亡,始于战乱。
     (一)董卓之乱
    东汉初平元年(190),袁绍联关东各州郡兴兵。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纵火焚毁宫庙及人家,而太学所立石经亦被延及。《广川书跋》云:蔡邕镌刻七经,著于石碑…… 才三十年,兵火继遭,碑亦损缺。
    (二)晋永嘉之乱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十六国时期汉汉化匈奴贵族刘渊自称后汉王,子刘聪继位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yào等率军攻晋,永嘉二年,刘渊称帝,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晋书·王弥传》云,(王)弥、(刘)聪以万骑至京城,焚二学。
    《水经·谷水注》云:今灵台太学,并无辟维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皇-学。
03.jpg

8# 2017-10-15 21:2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北魏魏冯熙毁石经建浮图
    《资治通鉴》卷一四八言:初,洛阳有汉所立三字石经,虽屡经丧乱而初无损失。及魏,冯熙、常伯夫相继为洛州刺史,毁取以建浮图精舍,遂大致颓落。所存者委于榛莽,道俗随意取争”
    (四)东魏石经徙于邺城遂没于黄河
    东魏孝静帝元善,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北魏永熙三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位于邺城东北,年仅十一岁。后高欢子孙篡魏改国号为齐.
    《魏书·孝静帝纪》:武定四年八月,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
    《隋书·经籍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半。
     (五)隋废为柱础
《隋书·经籍志》载: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                              
     至此,汉魏石经十不存一。立于洛阳,毁于长安。
IMG_5317.JPG

9# 2017-10-15 21: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石经残石抢救、收集
     (一)石经残石之收集始于唐
     石经残石之收集始于唐,《隋书·经籍志》: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征始收敛之,十不存一。劫后之余的石经先被置于长安九成宫秘书监内,武后时移于著作院。《西溪丛语》载:唐秘书省内有蔡邕石经数十段,后魏末自洛阳徙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往年洛阳守因阅营造司所弃碎石,识而收之,遂加意搜访,凡得《尚书》、《仪礼》、《论语》合数十段,又有《公羊碑》一段.
04.jpg

10# 2017-10-15 21: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石经残石之收集盛于宋
    《西溪丛语》载:唐秘书省内有蔡邕石经数十段,后魏末自洛阳徙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往年洛阳守因阅营造司所弃碎石,识而收之,遂加意搜访,凡得《尚书》、《仪礼》、《论语》合数十段,又有《公羊碑》一段。
    《广川书跋》记载国初开地,唐御史府得石经十余石。此又唐末沦没之所出也。《东观余论》载此石刻在洛阳,今张焘龙学家有十版最多。张氏婿家有五六版。王晋玉家有小块。
     《闻见后录》云近年洛阳张氏发地得石十数,汉蔡伯喈隶《尚书》、《礼记》、《论语》,各已坏缺,《论语》多可辨。《广川书跋》又记:洛阳昔得石经《尚书》段,残破不属,盖《盘庚》、《洪范》、《无逸》、《多士》、《多方》,总二百三十六字。《论语》第一篇并第十四篇为一碑,亡其半矣,其可识者,字二百七十。又第十八篇至第二十篇为一碑,破阙残余,得五之一,其存字为三百五十七。嘉祐以后,正史、野史,均无石经出土记载。唯洪适《隶释》载汉石经残字。
05.jpg

11# 2017-10-15 21:3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清末至民国石经残石之收集形成高潮
    近代石经残石之出土,始于清末。光绪年间,洛阳城南龙虎滩有黄氏家族,为明嘉靖年太监黄锦之后。黄锦曾将朝廷赏赐之金修复早已毁没的洛阳白马寺,该寺今之规模,即始于此,现明时建筑遗迹犹存。洛阳城东关之大石桥亦为黄锦捐建,数百年间,黄氏后人受河洛人之尊重,至清末仍为一方大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该村黄占敖修房挖基,得石碑一方,有古篆隶书三种文字,知为石经文字,黄氏以为蔡邕书之汉石经,藏于密室,并撰《掘地得石经残碑》一文收入龙虎滩《黄氏族谱》。此石初拓本极少,白河曾访龙虎滩得一初拓剪裁本,上有墨跋蔡邕书书等文字。洛阳学人王广庆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小学,得此拓本石赠与章,太炎视为珍宝,曾撰《新出三体石经考》一书。黄氏没后,后人辗转出售。前见多人撰文称黄氏不知珍贵,弃置墙边等文字,应属讹传。
     民国11(1922)冬,洛阳城东朱圪垱村朱某在棉田中掘出一大一小两块魏石经残石。大块阳面刻《尚书》无逸、君奭经文34行,阴面刻《春秋》僖公、文公经文32行,俗称大三体。初出土,为洛阳古董商谢荣章购得,因石大秘运不便,乃令白姓石工连夜凿为二,凿前,由象庄拓工赵道拓得12几份,未凿本极为珍贵,当年徐森玉、马衡、许光宇、于右任等各得一份,王广庆以50银元元得一份,于右任以270元得一份,罗振玉以500元得一纸,未凿本现为故宫和上海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凿后三体石经二石原藏河南博物馆,其中一石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征调入藏。另一石存洛阳博物馆。
06.jpg

12# 2017-10-15 21:3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此洛阳出土之残石售价暴涨,数村乡人一时以刨石为业,期间汉魏残石则大量出土。马衡《集拓新出汉魏石经残字序》言:乃属洛中友人郭玉唐君代觅碎石,约得二百块,与徐君分购之。马衡《集拓新出汉魏石经残字目》记载甚祥。其中汉石经残石共七十二石。其中后记二石归北京大学。周易一石,鲁诗七石,仪礼六石,春秋十三石,公羊一石,论语三石,后记三石,不知何经十石,共四十四石归徐森玉;马衡则得:鲁诗四石,春秋六石,论语一石,后记一石,不知何经三石,共十六石。其他为吴吴宝炜得鲁诗一石,春秋一石。柯昌济得仪礼一石,春秋二石。陈承得后记一石,不知何经一石,黄某得春秋一石,不知何氏公羊二石。
     顾受佶《硕轩随录·汉石经诸家藏石记》亦有记载,现引述如次:北京大学后记二总二;北海图书馆后记二总二;吴兴徐氏周易一、鲁诗六、仪礼五、春秋二十二、公羊传一、论语三、后记、不知何经十一总四十二;胶西柯氏周易一、仪礼一、春秋十一、论语一、不知何经二总十六四明马氏鲁诗三、仪礼一、春秋六、论语二、后记一、不知何经三总十六;建德周氏仪礼一、春秋二、不知何经一总四;上虞罗氏鲁诗三、仪礼一、不知何经一总五;武进陶氏周易一、鲁诗三、仪礼二、春秋四、公羊传二、论语二总十五;潢川吴氏鲁诗一、春秋一总二;大兴黄氏春秋一总一;闽中陈氏后记一总一;不知谁氏仪礼一、春秋一、公羊二、论语一、后记一、不知何经二总八;又不知谁氏周易四、尚书六、鲁诗五十四、仪礼四、春秋七、公羊传十三、论语十一、序记二总一百有一不知何经一百七十一;两总二百七十二。
     除此而外,山东王献唐《汉魏石经残字叙》记载:去岁六月(按:民国22),游洛阳,于郭玉堂家见汉魏石经残石150余枚,剔其残碎半字小石,得熹平石经81枚,价归山东省图书馆。先时洛阳韩文卿过济,属采经石,至是囊40余枚来馆,适在洛中,未及久待,携归上虞罗氏。今岁五月,复以36枚来。悉数收之,汉石经27……日昨又得熹平《诗》、《书》二石,合前共125枚。,这些残石出土后多散于收藏家之手。
     此后仅有少数残石幸存,大多今已不知所终。所幸马衡著《汉石经集存》,收集几于完备。收錄经石546石合为520图,计漢石經殘字8257字。
08.jpg

13# 2017-10-15 21:3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头疙瘩 于 2017-10-15 21:45 编辑

    三、石经研究百年之路
    漢石經復原,始自王國維。王氏研魏石經,有魏石經考”“魏石經碑圖考。且論及漢石經之碑、行、字數。1923年,馬衡從洛陽郭玉唐處得漢石經《儀禮》殺薦残石,请教王国维读释,王氏以排比之法,确定此石为乡饮酒经文,馬衡深受启发、其后经碑复原受王国维之影响。
    石魏經殘字收集,早期爲羅振玉,他與王國維均爲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们之间曾经是莫逆之交,彼此赏识,互相扶助,成就了流传于世的罗王之学。羅石经残石收藏通過马衡。罗振玉购得,后为辽宁省博物馆保存。編輯有《漢熹平石經殘字》四卷,在學術上進行很多研究
    馬衡《汉石经集存》为百年來最为重要的一部石经复原著作,该书石经跋及眉批论及残字位置和文字同异六十余处,对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考证多有补充。对张氏《碑图》不妥之处进行认真斧正。《集存》与《碑图》应为石经研究里程碑式之巨著。
1194361890.jpg

IMG_5347.JPG
14# 2017-10-15 21:3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国淦  曾任民國国务院秘书长、总统府秘书长,并任农商、教育、内务、司法等各部总长。1926年,张先生激流勇退,专事著述,自甘清贫。《历代石经考、《汉石经碑图》等著作行世。张国淦《碑图》为石经复原开篇之作,其四十六碑九十二面复原图成为百年来学者汉石经研究的基础性依托。
       1936年出版张国淦著《汉石经碑图》,是經碑複開拓性著作,由於歷史侷限,復原漢石經《儀禮》十五石三十面,多碑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出土石經殘石不合,應爲十一石,二十二面;因經碑陰陽面分界點確定有誤,復原該經校記佔四面。實爲經碑一面另半碑。復原漢石經論語,因缺少今古文字校刊,石經與文本多處不合。復原公羊傳經碑,因使用僞刻殘石,其中第三面有行衍出經文52 字。春秋、易經復原亦與新出殘字不合.
    屈萬里之石经研究亦有一定影响。歷史上《周易》論經有两派六宗之說,漢石經殘字有孟、施、京氏等文字,可證漢儒所傳流傳。但究爲何家,學界考證不一,成爲經學公案。1929年馬衡撰《漢喜平石經殘字跋》發表于北大圖書館月刊,從《易經》殘石有關文字差別上認定易爲京氏本。期間,钱玄同、胡适之、顾颉刚等都同意马氏的说法。后馬衡又撰《從實驗上窺見漢石經之一斑》,進一步認定京本說。屈萬里曾为曾为山东图书馆研究员,该馆藏汉石经易經梁残石,屈萬里以此撰《漢熹平石經爲梁丘本考》發表於中央圖書館刊復刊號,证馬衡京氏本之误。在此基础上屈氏著《漢石經周易殘字輯證》一书,收入《屈萬里全集》。
     尚書馬衡屈萬里之辯:馬衡认为漢石經《尚书》为欧阳氏本,屈萬里提出悖论,认为《尚书》为小夏侯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洛陽考古所新徵集《尚書》校記殘石,隊長许景元撰文考证为欧阳氏本甚祥,证屈萬里悖论之误。后台湾学者程元敏撰文考此石为伪,因所提证据不足,合从者寡。
    遗憾的是屈氏二經復原圖收錄方若舊雨樓僞刻殘石十餘石,此石为民国间山东宋氏据《碑图》翻刻,因母本《碑图》复原图复原有误,舊雨樓殘石成为废物,严重影響了屈氏此书之可信程度。
1452910381.jpg

15# 2017-10-15 21:3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头疙瘩 于 2017-10-15 21:44 编辑

    建國後,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由于历史原因,石经研究成果重点在台湾、新加坡华人学者之中。新加波學者呂振端先後出版《漢石經春秋殘字》輯證、《漢石經公羊傳殘字》輯證,在張國淦《碑圖》基礎上,加大經文校刊力度,確定今古文字同異,對恢復石經經文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在二经經碑復原方面着力不夠,僅復原部分碑圖,且不夠準確,多處與新出土殘石文字不合。
    同時代臺灣出版的屈萬里學生劉文獻著《漢石經儀禮殘字》輯證是一部學術性較強的研究著作,在經文校勘方面成果顯著,提出《碑圖》十五石之說有誤,排比儀禮十一石二十二面,與漢石經殘石復原比較接近。
    臺灣另一學者黃美瑛《漢石經詩經殘字》輯證,研究方向與方法與上述諸家相同,但學術水平一般。其石經校文多集文獻釋文,發現確定古今文字同異,解決殘石復原難題極少。尤其是缺乏碑帖文字釋讀經驗,多石文字之旁有空白,爲經石之左右邊,黃氏不識,復原爲中部,一二行之差能至附近多石排比錯誤。
09.jpg

IMG_5346.JPG
16# 2017-10-15 21:3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經碑復原
     上述爲一百餘年來對洛陽太學石經研究的主要人物成果,漢魏石經原經文失傳,今古文字校勘只能據同時代殘石,斷簡比照分析,從經典釋文等諸家著疏中查找異同,本身爲一艱苦複雜之過程。读张国淦《碑图》,尽管其经文排比多据今文本,不少已过时。但以当时条件手抄经文,制作之复原图与石经残字吻合,艰苦之程度可以想象。撰文之艰辛,探索之成果令人敬佩。赵振华老师当年拜访考古所退休后的许景元先生,家中手抄复原图近百张,多数为反复排比后废之。他曾计划整体复原熹平石经,呕心沥血十数年埋头笔耕,至去世未竟,令人感叹。前人之研究,随着新出土資料不斷出現,諸家復原之弊端必將逐步顯現。然經驗與教訓均爲後世學人的寶貴財富,我們報對前人深深地崇敬之心,是者承之,誤者正之,厥者補之、僞者辯之,不斷积累推陳出新,把石經研究與復原不斷推向前進。
10.jpg

11.jpg

17# 2017-10-15 21:3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头疙瘩 于 2017-10-15 21:44 编辑

     重新复原的依据为石经残石,至今我们共收集漢石經殘石861石,計10121 字其中《詩》 2992054字。
     《書》341055字,《易》36878字,《春秋經》1322134字,《公羊傳》861053字,《儀禮》1331144字,《論語》641295字,《後記》10396字,不知何經67112字,比馬衡公佈的8257字新增1764字。魏三體石經比孫海波《魏三体石经集录》2500字新增2598字,爲當世所知最爲全面之資料。
12.jpg

IMG_5334.JPG
18# 2017-10-15 21:4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經文校勘在諸家成果之基礎上,以李學勤《十三經注疏》七經爲基礎,匯漢簡,帛書、敦煌遺書,宋元經書文獻校石經經文與今文本之同異。並對經文進行全面校勘。新發現石經錯字6字,校對石經文本與今文本異體字2366字。在學術上,解決了黃初補刻石經”“詩經篇次、章次同異”“儀禮章次改變”“校記文字排列方法”“漢石經行數字數規律”“魏石經新發現2598字校文與考證” “僞刻31石鑑定說明等七項漢魏石經前沿性學術攻關課題。以此復原,經碑應更接近於石經之真。
IMG_5318.JPG

IMG_5324.JPG

19# 2017-10-15 21:4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洛陽太學遺址出殘字六千余字,國學大師羅振玉曾感慨身世遭逢事,事不如古人,而文字眼福轉勝過之。我感到:今之眼福有勝罗氏。我辈身居洛陽,對漢魏遺存倍加珍視,以二十年之力,盡羅海內外之遺存,新獲漢魏石經殘字增加幾近三千,實乃有幸。至今,萬餘字經石面世,即是研究傳統儒學文化遺產的珍貴財富,亦为我辈之福。如不尽心尽力加以整理,用於復原經碑,實愧對百年学人之心血。這也是吾辈以淺薄之學識,憾經學之大樹,不自量力之初衷。
IMG_5325.JPG

IMG_5328.JPG

20# 2017-10-15 21:4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7-10-15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晁会元老师的精彩讲解!感谢论坛的精心组织!
感谢义工的辛勤付出!
感谢千山矿业提供场地!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谢谢大家!

21# 2017-10-15 21:52 评论 收起评论
小叶子 发表于 2017-10-16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学习。
22# 2017-10-16 07:22 评论 收起评论
醉朦胧 发表于 2017-10-16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欣赏学习。木头版主辛苦了~
23# 2017-10-16 08:14 评论 收起评论
水盈盈 发表于 2017-10-1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24# 2017-10-16 17:47 评论 收起评论
曼陀萝 发表于 2017-10-1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好贴子。
25# 2017-10-17 13:48 评论 收起评论
曼陀萝 发表于 2017-10-1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量好大
26# 2017-10-17 13:49 评论 收起评论
剑非音 发表于 2017-10-18 16: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主题
27# 2017-10-18 16:03 评论 收起评论
伊人 发表于 2017-10-22 0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28# 2017-10-22 09:23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