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附庸风雅叫喜欢哲学

2018-05-16 11:33 31005人阅读 17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附庸风雅叫喜欢哲学

[复制链接]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1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是一个“慢性子”的人,不但作为学者,就是作为人,也是成熟得很慢的。直到40岁,黑格尔才感到需要结婚。(剩男啊……)
  
  一开始,黑格尔大概准备走相亲之路,他给他的好朋友尼特哈默尔写信说:希望“尊夫人”能为他物色一个生活伴侣,“因为这件事,我不能信托其他任何人,尤其不能信托我自己。”
  
  不过,这位超级剩男还是没有依靠相亲,他看上了一个纽伦堡的世家之女,就是他后来的妻子玛丽了,哲学家直接向她求婚,而得到了她的首肯。但问题在于,玛丽比黑格尔年轻二十岁左右!(萝莉控……)
  
  但是,结婚这种现实的事情和恋爱不一样。玛丽的双亲不想把女儿嫁给这位学术怪蜀黍。因为我们的文科学术男“收入也并不令人眼红,况且很不正规,甚至拖欠几个月也是常有的事”……附带说一句,当时黑格尔是文科中学校长,准备但还未在大学里谋得教职。
  不管怎么说,结婚这种要考虑物质的事情,古今中外都一样。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黑格尔毕生挚友尼特哈默尔发挥作用了。此公写信给黑格尔,实际也是写给玛丽的父母看,内中乱吹一气(甚至某些地方令黑格尔颇感不快),大意是:第一,黑格尔同志投身基础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理想的重要性);第二,聘请黑格尔同志就教埃尔兰根大学一事早成定局(所以你们不必担心未来女婿没有钱途);第三,要尽早结婚,而且是黑格尔以中学校长而非大学教师的身份结婚——因为那个大学初建不久,而中学的孀妇抚恤金更有保障!(哈哈,黑格尔就是对这个感到不快,但我相信是个人都会感到不快的好吗?)
  
  不管怎样,这封信打动了玛丽的母亲,也就是黑格尔的未来岳母。但是,他的岳父依然“横眉怒目”。尽管如此,玛丽的父亲还是把黑格尔向玛丽的祖父作了引见,这就意味着婚约公之于众了。
  
  看看哲学家成家之后的婚姻生活吧: 这对未婚夫妇开始筹划他们的未来,大学讲座不言而喻地占据着他们的梦想——黑格尔坦白地对尼特哈默尔说:“我们(指他和玛丽)谈论了许多关于埃尔兰根的事,我们的婚姻和埃尔兰根在想象中合而为一,犹如夫妇一般。”
  
  不过,哲学家毕竟有异常人,“他并不隐瞒自己未来的夫人,他把婚姻首先看作是宗教上的结合”!

(插入一段黑格尔关于婚姻和爱情的理论)
     黑格尔认为婚姻不仅是赤裸裸的两性关系,也不仅仅是市民的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统一;实质上是一种伦理的关系,夫妇间的爱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黑格尔的婚姻显然应该说主要是基于他所谓的“伦理性的爱 ”。
    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这样就可以消除爱中一切倐忽即逝的、反复无常的和赤裸裸的主观因素。
     爱的本质就是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自己的理想,渴望与其合为一体。黑格尔认为,所谓“爱”,“一般来说,就是意识到我和别一个人的统一,使我不专为自己而孤立起来;相反地,我只有抛弃我独立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同别一个人以及别一个人同自己之间的统一,才获得我的自我意识”。“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


   那么,玛丽究竟看上黑格尔什么呢?
  “玛丽以敬畏的眼光注视着自己的未婚夫,他是一个如此才智横溢、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人。”
  很好,怪蜀黍和萝莉终成眷属……

  至于婚后生活,应该是相当和谐的。家庭和家务并没有妨碍处女男的工作,就在婚后头半年,黑格尔完成了内容深奥的《逻辑学》第一卷——处女座学术男的工作一般都能从婚姻中得到支持,包括那个不靠谱的列夫·托尔斯泰……

  黑格尔的夫人比她的丈夫多活了二十四年(这个很必然),他们生育了几个孩子。我认为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他们的婚姻也是幸福的,这自然因为黑格尔实现了结婚前他们两人共同的愿景——并且是超额实现!而且,即使在黑格尔晚年享受极大荣耀地旅行于异国时,也会每天给夫人写信记录当天见闻——很难得的夫妻交流啊!这是处女男温柔细腻的体现。
  
  不过,在家庭中,处女男无可避免会成为严父吧。一个悲剧——“一个伟人传记中的一个污点”是:对于长子,也就是黑格尔结婚之前的一个私生子,黑格尔本来寄予厚望,但因为一个商人说这个孩子偷了八枚银币,黑格尔就宣布他不配姓黑格尔,从此脱离父子关系,并“再也没有直接给我写过信”(黑格尔私生子语)。这个私生子最后很悲惨地在很年轻时就死去。联系一下黑格尔对待好友荷尔德林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处女座过分理性的一面。不过,理性到黑格尔那种程度的人是很少的,黑格尔说: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理性,那么他就已经死了。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5-16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的活法不同,黑格尔的活法也很好,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
沙发 2018-5-16 19:12 评论 收起评论
Anonymous 发表于 2018-5-1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 2018-5-16 22:2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18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家们的奇言异行、奇谈怪论。
  
  叔本华一生未婚,在法兰克福的一所公寓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30年,除一个用人外,只有一条心爱的狗陪着他。他天天到“英国饭店”吃午餐,有一段时间,忽然心血来潮,每餐开始,总是放一枚金币在桌上,吃完饭后,又放回口袋,这种举动终于惹火了跑堂伙计,问他这项“仪式”是什么用意?
  
  叔本华答道:“这是一种静默的赌注,只要我听到在这儿的顾客不谈马、女人或狗,我就把这枚金币投入济贫箱中。”
  
  这样愤世嫉俗、与众不同,叔本华的内心不免也经常感到寂寞和痛苦,但他自我鼓励说:“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哲学家,上苍叫你从事这种工作,切不可分心旁骛,也不要走别人的路子。要保持高尚的心志以及培养超俗的见地,痛苦和失败是很需要的,这正像一艘船需要压舱的重量一般,没有它,船就成了风的玩具,很容易颠覆。痛苦是天才灵感的源泉。”

地板 2018-5-18 17:35 评论 收起评论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8-5-18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庸得久了,会风雅起来。
5# 2018-5-18 18:54 评论 收起评论
红袋鼠 发表于 2018-5-18 21: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6# 2018-5-18 21:5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1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叔本华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话:理性的人追求的幸福不是快乐,而是不痛苦。因为快乐是否定的,虚幻的,痛苦是肯定的,真实存在的。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它和克服它。听了这句话,有木有很想哭。悲观到否定了所有的快乐,然后认为不痛苦就是幸福了。这是极端的悲观主义者告诉我们的幸福密码,你不需要期待快乐,你只要想到你避免了哪些痛苦就该知足和幸福。

  吞下这颗药,你会发现迷失的自己竟然找到了幸福的方向。

  另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具有高度思想活动的人才是幸福的(其实,他就是在暗示他自己),因为一个人如果欠缺思想的快乐,那他则必定注重物欲享受,而物欲享受最终带来的却是无穷无尽的深坑与空虚,同时需要耗费大量钱财。他认为这种人极其可怜且可悲,“跟牲畜没什么两样”,因为人之所以有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具有它们不具备的思想能力。

  再来从歌德的角度听听他是怎么解读幸福:“我从不寄托希望在任何事情”,其实就是说:只有当人摆脱了所有各种可能的期望,从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

7# 2018-5-18 22:29 评论 收起评论
红袋鼠 发表于 2018-5-18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上的安宁,是幸福的基础,赞同这句话。
8# 2018-5-18 22:39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5-19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某种兽类以它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兽类历史,不知道那个史书上是如何描述人类。人类历史和兽类历史共同组成一部多彩的地球史。
9# 2018-5-19 00:1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2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吗?

  他固然说过“人生,像钟摆一样穿梭于痛苦和无聊之间,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满足了就无聊。”也说过“最伟大的智慧,就在于充分的享用现在,并把这种享用变为人生的目的。”更谈及对艺术和哲学的追求,是摆脱痛苦的不二法门。

  金刚经中也有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金刚经也是悲观主义著作?

  叔本华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快乐是虚妄的、是骗局,痛苦才是真实的,那么我们怎么办?不要想着去追求快乐,能避免痛苦就是一种快乐。——这是悲观主义吗?不是,这是真相。而且,尘世中还可以用哲学和艺术去抵御痛苦。

  叔本华的智慧告诉我们,合理的悲观,理性的悲观,才是可以指导生活的重要武器。他看清了世界,看清了残酷的世界,我们却说这是悲观的,这是消极的。

  世界本来就有残酷和罪恶的一面,接纳它,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它,才能更好的适应它。他教会世人,认清世界的本质,然后趋利避害,勇敢地生活。在艺术中寻求短暂解脱,不去追求虚幻的浮华,那短暂的纵欲之后,无一例外不是虚空。

  追求精神的生活,踏实的幸福,而不是快感。

10# 2018-5-22 09:2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2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叔本华发型就知道大叔是骚包,怎么可能是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jpg

11# 2018-5-22 09: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22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80522091307.jpg
12# 2018-5-22 09:32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5-22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8-5-18 18:54
附庸得久了,会风雅起来。

{:4_313:}
13# 2018-5-22 10:36 评论 收起评论
红袋鼠 发表于 2018-5-22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避免痛苦就是一种快乐。
14# 2018-5-22 11:2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25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亚里士多德讲哲学的起源。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惊异,另一个则是闲暇。惊异,就是当我们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时,往往会对世间的万千气象产生一种惊奇之感。惊异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非常好的素质,动物很少会有惊异感,动物只有恐惧、警觉之类的感受,它们不会在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自觉地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惊异感。只有人才会在面对不解现象时产生惊异,才会在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时提出各种问题。这种由于惊异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构成了哲学思维的开端,正是由于惊异,才产生了最初的哲学思维。
  
  但是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光有惊异是不够的,人还必须有闲暇,才能使哲学产生。闲暇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干。众所周知,古希腊社会是一个奴隶制社会,有一批吃饱了饭没事做、衣食无忧的人,这种闲暇使得他们可以去思考那些虚无缥缈的问题。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闲暇,每天要为五斗米而忙碌,那么他肯定不可能去思考哲学问题。在西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习哲学通常都是有闲阶层的事情,他们不需要为生计而操劳,不需要为稻粱谋。在这种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去进行哲学思考。正因为如此,哲学在希腊是一门“爱智”之学,是一门纯粹思辨的学问,人们对于哲学通常都是抱着一种敬仰的态度,将其看作一门属于精神贵族的学问。
  
  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来看,今天,当我们要求哲学必须与谋生、求职、经商、升官等活动联系起来时,当我们以为学习哲学可以在这些实际方面有所用处时,我们已经不配谈论哲学了。亚里士多德一定会认为,我们对待哲学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恰恰表明我们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上,而奴隶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哲学思维的,他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的生计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哲学产生的原因时,曾经明确地表示,别的学问都是为了要掌握一技之长,以用于生活中的某个实际目的,只有哲学是超越实用目的的。所以,如果你问亚里士多德,学哲学有什么用处?他一定会告诉你,哲学是一门“没有用”的学问,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学习哲学、掌握智慧,这本身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之中,只能活在自身之中,环境必须通过自身才能感受到。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你有什么样的眼光,你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此,改变你的眼光,你实际上就改变了世界。在有些人看来,这个观点或许有唯心主义之嫌,但是它确实揭示了一个真理。学哲学的最大用处就在于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如果你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改变了、提高了,那么你对世界的看法肯定就和别人不一样,你就会看到更广阔的领域、体验到更深层次精神上的快乐。

15# 2018-5-25 13:0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2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里士多德塑像

亚里士多德塑像

16# 2018-5-25 13:07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5-25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哲学不能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得到应用,它一定是一门多余的学问。不会像现在一样,有那么多人对其关注。矛盾论和实践论证明,哲学是可以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的。
17# 2018-5-25 14:5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静静的果园 发表于 2018-5-25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5-25 14:56
如果哲学不能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得到应用,它一定是一门多余的学问。不会像现在一样,有那么多人对其关注。 ...

金玉良言、掷地有声
18# 2018-5-25 15:14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