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史

2018-05-11 14:03 45511人阅读 7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读书史

[复制链接]
过去现在未来 发表于 2018-5-1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遇见花开 于 2018-5-11 14:29 编辑

看到刀笔吏写自己的读书史,我跃跃欲试。觉得也有满肚子的话要讲。刀笔吏属于有话没话三万字的人,我不行,只能想到哪写到哪,看看能不能凑成三千字。我看难。


小刀小时候家里能买得起书,就不算穷。也许是时代问题,我所处的童年时代,是没有书的。那个时代正是小人书盛行。几分钱一本的书,我家貌似没有一本。记得上学交学费的日子,家长进进出出总是黑着脸。哪有多余的钱买书呢?

不过,我童年的那个时代,家乡虽然穷,但是很奇怪农村也有幼儿园(后来和很多人聊起来,比我家乡富有的地方都没有幼儿园),所以我能在幼儿园里听到老师操着蹩脚的普通话给我们读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寓言故事,等等。现在想起来,特别感谢农村的幼儿园,如果没有幼儿园,我们处于散养状态,是接触不到各种奇妙的故事的。印象中,很多故事都忘记了,但有个农夫钓金鱼的故事记忆深刻,每钓一条金鱼都是一块金子,可以卖很多钱。为什么记忆这么深刻呢?因为我的家乡是鱼米之乡,钓鱼是常事,而我家非常穷,我特别希望有钓到金子的功夫。我常常幻想钓鱼时抛出去的弧线,幻想的背景都是自带闪闪发亮的金色光环。。。。

整个小学我也是没有书看的,幸运的是有一个农村民办男语文老师也喜欢读故事给我们听。那时候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多作业,没有教辅,认认字,读读书,剩下很多时间自习。每当下午自习课时,老师就给我们读故事书。同样是浓浓的家乡口音,蹩脚的普通话,但是让我十分着迷。小学的时候,我喜欢语文,喜欢故事,喜欢幻想。数学不好。不知道为什么乘法口诀一直背不会,记得有一天把不会背的人留下来,我是最后走的那两三个人之一。


后来改革开放了。我家是菜农,需要去街上卖菜。我是闲人,理所当然被打发到街上卖菜混时间。在我卖菜的不远处,有一个小人书摊。看一本1分钱。我也是舍不得花钱看的。那个时候一个冰糕两分三分钱,我就翻一翻书,不买走还要花1分钱?绝对不可能。所以,我就装作无所事事的样子,在他书摊前来来回回找书。拿起一本,快速从头翻到尾,放下,再拿起一本,快速从头翻到尾。每次不呆长时间,表示没有找到可以看的书。几天下来,他家的书我基本就都翻完了。其实现在想想,书摊主人一定是知道我的小伎俩,只是没有说出来。


那几年的每个暑假都是这么度过的。上午我去替换母亲卖菜,有时候拉着小板车从菜市场走出来,在街上晃荡,晃到新华书店,把车停到门口,走进去,拿起一本书。这个时期,我已经不喜欢看小人书了。最喜欢看的是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书很精美,文章写得很好。在国营书店里面看书,要比在街摊上看书从容的多。我总是在书架之间来回晃荡,避免在一个地方停留过长,因为还是会有售货员过来说“你到底买不买呀?”
当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买书的售货员。可以看很多很多的书。

整个童年,我不曾拥有过一本课外书。我家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拥有过一本课外书。

其实说起这段经历,除了读了不少书以外,我还获得了另外一些技能。我看书的时间极快,几乎一眼能获取一页书的信息;卖菜的经历更搞笑,我的计算能力突飞猛进,以至于后来我理科成绩非常好,相反文科成绩一塌糊涂。

我看书历史上最奢侈的一次,是我随着大姐去她同学家玩,她们俩嘀嘀咕咕说着女生的知心话,我发现了大姐同学家一堆旧书“人民文学”。天哪,这个相当于一个宝藏,随后的几个星期我一直可以借回家看。那段时间,我熊孩子的年纪,一点也不讨人嫌,就躲在一边看书,似懂非懂,囫囵吞枣,如饥似渴。

后来上初中以后,学校把学习抓得紧了。我的家乡是有名的教育名县。依稀记得有个北京的男生被家长流放到那里,就是为了孩子获得好的学习习惯和氛围。

我属于人小心思大,喜欢和比我年纪大的学生玩。和我关系最好的一个同学甲,家里开商店,父母是离异后重组家庭,甲是他们唯一公共的孩子,所以甲钱特别多。甲特别喜欢武侠小说,几乎买了所有金庸梁羽生的小说。我几乎是毫不犹豫一头扎进去了。

再后来,我和喜欢三毛的同学做了朋友,于是把三毛的书都看完了;我和喜欢琼瑶的同学做了朋友,把琼瑶的爱情故事也差不多看完了。

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图书市场开始非常丰富。冒出了很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我几乎是对所有的书都毫无抵抗能力,池莉、余华、张抗抗、陈忠实、贾平凹、王安忆、莫言、书童、叶兆言、张爱玲、白先勇,诗人席慕蓉、舒婷、徐志摩、汪国真。

高中时,我是学校文学社成员。写过一些文章。太杂,又太喜欢抖机灵。所以注定不能成大气候。但是一直以文学青年自居,喜欢追随各种文学作家。大学期间也是如此,很多朋友送我生日礼物,也总是投我所好,选择送一套某某作家的书。

现在想起来,我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读过多少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志,我一本都没有看过。直到最近,我才以一种“探索历史真相”的姿态和心情,慢慢地翻阅红楼梦,偶尔闲着无事翻看一章。仔细体会其中的各种描写。很有意思,我居然开始模仿其中的一些做法:比如半夜或者早上醒来想喝水,必定先喝一口水漱漱嘴,吐出来,然后再慢慢喝下。哈哈,红楼梦里面的人物都是这么做的。以前我都是拿起水杯直接咕咚下去。



现在我为了方便,常常是拿着手机随时随地看电子书,电子书推荐的流行网文,我几乎一篇也没有看过。我还是喜欢找那些熟悉的作家写的书,可能我这个年纪和经历,能匹配的也只有严肃文学了。

上个星期,因为家里有一张书卡要去消费掉,在某书吧走来走去转了好几圈,已经很难选择看什么书了。而好不容易选了几本回来,放到书架上。就再也没有动过。连塑料薄膜都没有去掉呢。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8-5-11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平和淡远 于 2018-5-11 18:39 编辑

经准确统计,带标点符号,2111字。
意犹未尽,请继续。
沙发 2018-5-11 18:38 评论 收起评论
Anonymous 发表于 2018-5-1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 2018-5-13 20:17 评论 收起评论
1234567 发表于 2018-5-1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为楼主是70后,现在看来有可能是60后,我猜属猴。很平实的文章,读来亲切放松。
地板 2018-5-14 10:4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过去现在未来 发表于 2018-5-14 14: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234567 发表于 2018-5-14 10:48
一直以为楼主是70后,现在看来有可能是60后,我猜属猴。很平实的文章,读来亲切放松。

哈哈,以为对了,猜错了。
5# 2018-5-14 14:54 评论 收起评论
洛阳刀笔吏 发表于 2018-5-14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既然写开了,就顺便说说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几个作家吧。
一说这个话题,差不多就暴露了自己的年龄。我看到的第一本奇书是《三重门》,而我几乎是同韩寒一个时代成长起来的。记得当时还有一个人叫金今,写了一本《再造地狱之门》,也让我觉得很奇妙。


那个年代,是一个十分奇怪的年代,旧的作家都相继老了,没了。花开姐姐读过的那些书,在我这一代人眼里看来,甚至读起来会觉得很生涩,不是很通顺。所以,我就没有读过贾平凹、莫言、陈忠实、阎连科等等,连余华都是后来才读的,甚至连王朔这种在他那个年代很前卫的作家,我读起来也会觉得很奇怪。不过我却很奇怪地喜欢老舍和毕淑敏。如果概括一下的话,伤痕文学那一代作家我都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没有那个经历。


相反,我成长的那个时代是少年才子辈出的时代,除了韩寒,当然还有郭敬明和蒋方舟,这些作家都是差不多刚学完了所有文学体裁,就开始直接出书了,神奇的年代。写的书现在看来当然是很幼稚了,可是真情抵不住啊。就好比现代小孩子们迷TFboys一样,同时代的作家最有共鸣,有亲切感。


那时候,满大街都是安妮宝贝之类的悲伤爱情,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湿漉漉的少年惆怅。


当然也有人看三毛和余秋雨,不过大部分是为了高考需要,这俩人的作品篇篇都是高考满分作文啊。


而现在我的书架上,当代通俗文学,出名的就真的只有一本《许三观卖血记》和《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啦。





6# 2018-5-14 22:4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过去现在未来 发表于 2018-5-15 06: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写该文时,可能时间轴有些错乱。比如小人书是幼儿园时期看到过的,比如汪国真好像是我高中时喜欢的诗人,比如余华的活着可能看到时已经是大学毕业,比如三重门因为读的时间远久,我差不多以为韩寒和我是同龄呢,刚查了一下,原来是2000年发表的。
韩寒和郭敬明写的文章,我看过,真的是很一般,缺乏深度。郭敬明最出名的“花落知多少”被认为是抄袭,也侧面证明了他的水平还是处于模仿水平。我个人认为,太年轻写出来的文章,太理想化,写的是成长的烦恼,人物关系仅限于简单的亲子、朋友、情侣。缺少生活的底蕴,有的几乎是无病呻吟。当然,如果我在18岁左右读到这些文章,也一定会喜欢的。但是在28岁的时候,就不再喜欢了。

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余华。几乎奠定了我对生命对人生的态度。我理解的人活着,经历过,痛苦过,孤独过,爱过恨过,仍然淡然地活着,我认为人活着最理想的状态,就像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曾经刀光剑影,最后大隐隐于市,不再过问江湖,心平气和,深居简出,踽踽独行,平凡一生。余华和金庸,对于我的影响,有些异曲同工。

毕淑敏的文章的确写得也不错,我漏写了。她对我影响不大。印象中她的文章比较平实,有点鸡汤模式。女作家里面池莉和张抗抗作品对我影响比较大。
港台的小说我看得比较晚。
张爱玲的小说看得比较晚。文字功底真的是无可匹敌。
贾平凹陈忠实莫言这三个人的文章,印象中比较粗旷,男女描绘比较胆大。这在当时应该也是很瞠目结舌的。我最喜欢陈忠实的白鹿原。描写场面非常壮观宏大。

可能共鸣反映年龄。但如果抛却年龄,还能共鸣,那就算好文章。
有空再聊
7# 2018-5-15 06:36 评论 收起评论
1234567 发表于 2018-5-16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爱看少年文艺,囫囵吞枣看了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红楼梦。出去喷时闹了笑话,把廉颇喷成了谦频。中学以后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知青作家喜欢王安忆、张抗抗。工作以后(没上大学),《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几乎期期必买,偶尔也买《花城》、《十月》等期刊。过了35岁,慢慢对《诗经》、《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等有了兴趣,现在几乎不读书。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已故作家乔运典的《村魂》。
8# 2018-5-16 17:29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